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加,财政实力不断增强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476元,2005年超过万元大关,达到10027元,到2017年迅速攀升至38156元,年均增长11.9%。
改革开放以来,四平市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,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。二、三产业快速发展,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、二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。
三次产业结构
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,给农村面貌带来了显著的变化。粮食产量迅速增长,连年创历史最高纪录,四平成了闻名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。1995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,达到503万吨,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766.7万吨,喜获“十四连丰”。
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,到2017年末,四平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97.5万千瓦,是1978年的20.6倍。
解放初期,四平工业基础十分薄弱,1978年以后,改革开放的40年,是四平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,工业生产迅速增长。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旅游业繁荣发展,2017年,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.7亿元,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3.2万美元。
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,商品销售热点升级。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,商业持续繁荣,基本形成了多层次、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、多种市场流通渠道、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。
人口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,人口分布基本稳定,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。
2017年,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5274元,是1990年的32倍。
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财政实力的快速提升。1978年,地方级财政收入仅1.2亿元,到2017年,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56.6亿元,年均增长10.4%。2017,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达到303.8亿元,是1978年的337.6倍,年均增长16.1%。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、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、切实改善民生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。
金融产业迅猛发展。2017年与1978年相比,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1013.5倍,达到1317.6亿元,年均增长19.4%;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03.2倍,达到1073.5亿元,年均增长12.6%。
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,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1989年迈上千元门槛,2007年跨入万元大关,2017年达到25295元,是1978年的79倍。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仅有百元,1994年突破千元,2014 年突破万元,2017年达到12871 元。
注:2014年之后为一体化新口径全地区数据,与同期不可比。2013年之前城镇为市区数据,农村为“农民人均纯收入”
Copyright ©2016 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 |吉ICP备05001602号